盛夏季节,由于地面状况不同,空气受热程度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特别是陆地裸露地,当太阳光到达地面后,很容易被反射到大气中,加之地面热容量小,特别是中午前后,太阳暴晒就使得近地层上空气温度很高,成为一个“热源”。而湖泊或江面上空,由于下面是水,阳光可以透射一部分,反射到空中的热量较少,加之水的热容量较大,这样就使得水面上空的温度相对较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湖效应”。
根据“冷湖效应”原理,我们来看看江河湖泊为什么能成热雷雨的天然屏障。
热雷雨的维持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是低层不断有暖湿气流上升。在陆地上,有些地方增温较快,温度较高,可以连续不断地提供水汽和上升气流。当雷雨云团移到江河湖泊上空时,由于下垫面的“冷湖效应”,空气下沉,雷雨云团得不到上升的动力和水汽的输送,因此,它就会马上减弱甚至停止。
当然,这种“冷湖效应”是否明显,还要看水面的大小和空气受热的程度。低空气流的运动方向也是决定热雷雨兴衰的因素之一。此外,湖泊江面位置是否适中,当地气候规律如何,也是影响热雷雨发展和移动的重要因素。
热雷雨的移动,除受气候规律的支配外,还与地形有很大的关系。在江河沿岸,由于地面和水体增温差别较大,热雷雨生成后,多沿高温高湿地带移动。所以,江河沿岸就成了热雷雨的“丝绸之路”。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有些江河湖面等大的水体成了热雷雨的天然屏障,因而出现了“隔河观雨”的有趣现象。热雷雨喜欢沿着江岸移动,所以“观雨庙”的故事也就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