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科>气象>温度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新进展
热门搜索:

温度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新进展

2024-12-20·214 浏览

温度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新进展

 时值深秋,北方大部气温跳水,伴随气温的迅速下降,人们开始添加保暖衣物,以避免或减轻气象敏感性疾病的发生。但为数不少的人仍秉承“春捂秋冻”的传统观念,认为秋季“冻冻更健康”。对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教授的最新研究认为,对于幼儿和年老体弱者,应当提倡“春捂秋免冻”为宜。


  因天气和气候异常变化而诱发或加重的相关疾病被称为气象敏感性疾病。我国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是全世界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王式功介绍,现有研究表明,人是恒温动物,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通过生理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每年秋末冬初,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幅度较大,当温度变化超过人体正常功能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有可能诱发某些气象敏感性疾病的发生。


  “春秋季节是某些气象敏感性疾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高发季节。对此,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也逐渐有了独特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四季轮回,春季作为从冬到夏的过渡季节,气温经历由冷到热的转变过程,人们的惯性着装行为呈现出尽量捂着点;而秋季作为从夏到冬的过渡季节,气温经历由热到冷的转变过程,人们的惯性着装行为则呈现出尽量冻着点。因此,便流传有‘春捂秋冻’之说。”王式功说,由于幼儿和年老体弱者身体的适应调节能力差,其体能往往对突如其来的大幅度降温难以应对,这一类脆弱人群最好不要信奉“秋冻”之说,应以免冻、保暖为主。


  在秋冬季,低温寒潮天气影响广泛,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仅会直接导致损伤及疾病发生,而且会间接诱发疾病及死亡。有研究显示,低温寒潮所引起的超额死亡约有一半以上是由缺血性心脏病引起,而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占到大约四分之一左右。另外,温暖的地区在18℃以下每下降1℃,死亡率所增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寒冷地区。


  提到低温寒潮诱发疾病的机理,王式功解释,当外界气温降低,人体产热不足以满足散热时,则出现人体产热与散热机制失衡,如果此时缺乏足够的保暖条件,时间过久就会使机体受到损伤。“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首先表现在体温下降,当体温降至34℃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机体进行有效调节,机体明显的反应为寒战;当体温降至31℃时,呼吸、心率减慢,人体对痛觉刺激的感受已消失;当体温降至20℃时,呼吸、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反射消失,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王式功认为,目前在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研究中,气温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气象因子,是诱发人体大部分气象敏感性疾病的主导因素。在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秋冬季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大背景下,更应关注这种异常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气候健康教育,提醒公众适时改变原有观念,增强对极端天气气候的防范意识,尤其是中老年人、婴幼儿及先前患有某些疾病的高危敏感人群应避免“秋冻”,当秋季强冷空气袭来时一定要及时增加保暖措施,牢记“秋季免冻,利于过冬”。